首页 > 酒店新闻 > 行业动态

尊龙凯时·AG旗舰厅(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南怀瑾:形式化的孝是一种悲哀

发布时间:2025-10-15 17:57:53    次浏览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游向孔子问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孝顺”和“养”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养”是最基本的义务,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是一种天性;“孝顺”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爱。南怀瑾先生认为现在很多人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那些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单单,“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的。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礼记》中讲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就是说,奉养父母是最低等的一种孝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孝顺这个词已经完全变得物质化。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孝顺就是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吃好穿好。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在外拼命赚钱,按月给自己的父母寄很多的钱,以为这样父母就会很开心;另一方面却一年难得回家见自己的父母几回,每次回家还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而摆起一副臭面孔。物质化的孝顺已经完全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父母难以从这样的孝顺中感受到来自儿女的关心。形式化的孝是一种悲哀。这不仅是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父母的悲哀,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难道到了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中就完全泯灭了吗?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情感,如果连亲情都变得形式化,那么人还有什么情感可言?亲情到了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应该具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存在。经过几千年的淬炼,先人们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孝顺”一词,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除了“孝”以外,还有一个“顺”字,意思就是说要顺从父母的意志。《礼记》中有:“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这一点古人做得相当好。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里面的孝子们大都是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的人。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这就是“彩衣娱亲”的故事。以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来看,很多父母根本就不需要儿女来养活,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儿孙满堂、环绕膝下的天伦之乐。自己的孩子能够放下一切,开开心心地陪自己说会儿话,他们就很知足了。然而,事与愿违,孩子们长大之后,纷纷离巢而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老人们再也找不到来自儿女的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与自己儿女之间仅剩下金钱和物质上的联系。 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开心。在现代社会中,让父母开心的办法无疑就是多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父母。人老之后,就很容易感觉到寂寞,这是他们不开心的重要原因。在外忙碌的儿女如果真的孝顺自己的父母,就一定不要忘记经常回家看看父母,陪他们说说话,带他们出去旅旅游。这些并不难做到,忙碌只是一种借口。顺从父母的意志也是孝的重要内容。当然古代那种绝对的顺从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是顺从父母还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注意的问题。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非常自主,有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经常喜欢和父母唱反调,这是一种不孝的表现。事实上由于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别,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会产生分歧也是必然的。然而只要是无关大局、无伤大雅的事情,做儿女的就不应该和父母争辩。不因为一些小事和父母发生冲突,使父母心情舒畅,这就是孝。孝顺的内涵丰富,给钱给物并不是真正的孝。在给自己的父母富足的生活的同时,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愉悦,让他们感受到儿女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才是做儿女应该尽的孝道。 想了解更多关于孩子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等,添加微信号:Z1001--(长按复制)